之前香港水草界好像一直有個迷思,到底水中葉是不是最好?一直傳言水上葉轉換水中葉過程容易出問題,例如縮頂。所以當時,我便發揮實驗精神,把修剪下來的圓菜節節菜( Rotala rotundifolia ),轉水上葉,大約一個月後,已確定完部為水上葉狀態,便把健康的水上葉插進黑土,讓他轉水,看看會否出現縮頂的問題

已經準備好的水上葉

綠宮廷,綠小圓葉.jpg 

  印象中大約只需3天,便由頂芽由水上葉轉成水中葉,最終結論是:的確沒有這問題發生的,但到底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水上葉轉水時會這有個問題?到底他是種哪一種水草?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IMAG2607.jpg

  說到如此,種草久了,反而很喜歡買到的水草是水上葉,因為水上葉比較方便運送,而且較能耐運輸過程,拿到手的草況較好,這樣說好了,一般水草送到店家,店家都會上架放進魚缸裹,但是盆草對店家而言,不是主要的收入,跟草場取貨,因為拿的是批發價,可能才幾塊錢便有一盆,器材還比較賺,所以一般店家也不太重視盆草這一環。大多數店家都會把盆草放於CO2,光照不足的缸子,待顧客挑選,漸漸地,因為欠缺足夠的CO2和光照,令草況越來越差,長藻/枯黃等情況出現,亦令顧客購買意慾也不高,最好只好廉價出售,不停的惡性循環。(不得不說,我滿喜歡台北水街的金魚世家處理盆草的手法,把盆草種植在光照,CO2充足的環境,每次去也能看到草況很健康的盆草,讓我購買意慾亦比普通店家處理的盆草高。)

  反而如果店家以水上葉狀況出售,放進缸裹,水位僅淹過盤子,讓水草在空氣中吸收CO2,相信草況和植株健康程度,會較水中放售的更好,而且傷亡數量也會較低,亦能避免植株長藻類的問題(不過倒是會有蟲害問題,例如介殼蟲或蚜牙等害蟲,不過泡水就能掩死了,所以問題不大的 ),不過水上葉跟水中葉或會有葉形差異,能不能看出草種的分別,要看自己和店家辨草功力如何了~~(所以水草標籤就很好用了啊~~~而且又能收藏~~~ )或店家願不願意製作水上水中型態轉換的對比照了。而買家的心態和市場接受程度,可能要再觀察如何了。

 

同缸的蝦米

IMAG2610.jpg

IMAG2611.jpg

  被大暴龍燈照紅的苔草科(Mayacaceae )水草,我一直也很好奇,到底他是向日葵( Mayaca sp. 'red' ),綠苔草( Mayaca fluviatilis )還是翡翠聖代( Mayaca sp. 'sao paulo' ),因為燈具光照太強,所以有部份綠色水草也有變紅的傾向,就是植株產生花青素來保護葉綠素,當時暫時看見小寶塔( Limnophila sessiliflora ),水蘊草( Egeria densa )也有這個傾向,因此令我更不容易去辨認 

IMAG2678.jpg

IMAG2679.jpg

剛買回家的黃花菱( Ludwigia sedoides ),我一直也很好奇,明明他是浮水植物啊......他莖部需要插進土裹,但是幹嘛有人會把他當把沉水植物直接種在水中的呢?這個我真的有點不解......

IMAG2606.jpg

晚上閉起葉子休息的黃花菱

IMAG2618.jpg

  突然間想到自從改成菜園缸後,已經很久已經沒有再拍全景照了XD 下次再玩菜園缸時,應該用荷蘭式造景的方法去玩了~~又能種草,又能玩玩造景比賽,一舉兩得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