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數夜深夜在對照地質,山脈,找登山者的遊記看看有沒有蜜蜂米蝦外型描述的記錄,今天是我第二次再走上這地區的山路,在毒辣的陽光下一氣呵成走進隱藏的山徑破林到目的地再上溯溪澗,務必要把蜜蜂米蝦翻出來,但叫我擔憂的是:這邊錯中複雜的地型,以及這是很有名的登山者終結站,迷路,靈異事件式失蹤事故頻常,因此更被網民稱為香港結界,有進沒出,只好定期檢查GPS定位有沒有走偏並祈求手機乖乖沒事,而為免我在這邊迷路無法入黑前回到市區,只好攜帶更多的水和乾糧進去吧。

  在進入登山口前,找雜草堆裹找到水族市場裹俗稱一點紅的水草- 盤腺蓼( Polygonum micranthum ),我覺得他是蓼科植物裹,最好辨認的一種,只需要記得他挺水葉上的紅點就能輕易辨認出。

P7130301.JPG

葉子上的瘀紅色點,就是最佳辨認的特徵,而沉水葉在強光環境種植下會變成漂亮的豔紅色。

P7130305.JPG

P7130309.JPG

遠距離看的話,真的覺得這堆都是雜草。

P7130314.JPG

但今天的重點也不是水生植物那邊,多拍幾張就趕快進入登山口裹。

P7130323.JPG

P7130325.JPG

P7130326.JPG

  提燈鮮科的蘚苔,有些品種非常適合在水中種植,而他也是溪流或是濕潤環境下,滿常見的蘚苔植物之一。

P7130343.JPG

P7130344.JPG

P7130345.JPG

P7130346.JPG

P7130349.JPG

雖然這邊水中有滿多異鱲之類的溪魚,但重點不是牠們,找天再來記錄就好。

P7130358.JPG

  我大約用了10分鐘非常迅速走到隱藏的山徑,開始在烈日當空下,往走向崎嶇不平的山路,這條山徑的陡峭,加上早陣子連日大雨後,縱使已放晴數天,但這些山土依然一片泥濘,讓路不好走,此外已經長滿了禾本科雜草的路,也只能雙手或雙臂把雜草撥開,與此同時用腳跨過草叢,真的一步一艱辛,在這高溫環境下,也讓我呼吸變得更急速,汗流滿臉,全身也被汗水沾濕。走了20-25分鐘後,身體在衣服全濕和高溫環境下已經開始能點吃不消,也讓我萌起放棄的意慾,但想到要找到牠們的初衷後,只好咬緊牙關,休息一會再繼續上路。

  看到這顆熟悉的山棯樹,我確是回想起小時候跟家母走家附近的登山步道時,她看到山棯這種果實時,也會採數顆成熟的果實給我嚐嚐。

P7130361.JPG

藍天白雲,再看看手機的GPS地圖時,發現我才走了1/3的路,但身體關係,只好休息十分鐘再上路吧。

P7130370.JPG

  當跟隨著GPS走到這裹時......不對啊!怎樣會是黑水的小湖泊?是不是搞錯了什麼?只好換上溪鞋在附近探路吧,雖然這種黑水,充滿落葉與枯葉及水流平靜的環境,理論上是鬥魚很好的棲地,但我卻什麼都找不到,只看見數量青蛙跳進水裹,只好回頭走吧.....之後回頭走了30米才發現......我的確是走錯路了,再向正常的方向修正路線下切,向終點探索。

P7130372.JPG

  獨自一人在山林裹,永遠是寂寞的,陪伴身旁的就是鳥語蛙嗚,淙淙流水的聲音,大自然的歌曲總讓每趟旅程沒那麼沉寂。距離目的地尚有1.3公里時,我在樹林的分叉路口迷路了,迷路五分鐘,我也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只好走溪澗來接回山徑,但這卻讓我與香港鬥魚( 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邂逅了,緩慢的水流,清晰的水質,水中那展旗鬥豔的香港鬥魚,趕緊換上潛水衣下水拍魚。

P7130374.JPG

P7130375.JPG

  其實香港鬥魚對我而說,也是我這個暑假要找的重點魚類之一,我完全沒有預料今天能夠在這邊遇見牠,即使沒找到蜜蜂米蝦,但我也覺得遺憾沒那麼大,但當然我最希望的結果是:蜜蜂米蝦也能一同找到就是了。

P7130377.JPG

P7130385.JPG

  記憶中香港鬥魚1999年為新記錄物種,於02年被正式發表,更是香港的"特有種"生物,可惜後來亦於中國廣東及福建發現,因此被除特有種之名。而鬥魚的特色是能靠迷鰓的器官,直接在水面進行氣體交換,因此養鬥魚不需要太多器材因此成為不少人小時候必養的寵物,而香港鬥魚的特色是身軀有種偏黃的色澤,可惜面對城市擴張以及棲地的破壞等因素,令香港鬥魚在野外群族數量亦因而大減至瀕危狀態。

P7130389.JPG

  我依稀記得香港有一個地方叫做沙螺洞,它是香港罕見的高原淡水濕地,由於地理上來說,沙螺洞一帶屬於盆地,擁有荒廢農地、濕地、平緩溪流,樹林、灌木叢及草地等的棲地,形成多樣性的濕地生態系,擁有非常高的生態價值,根據新聞報導所指:沙螺洞孕育接近全港六成半蜻蜓物種(包括科學界首次發現的8個物種)、三成半蝴蝶物種、鳥類100多種,以及包括以香港命名的「香港鬥魚」 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在內的多種淡水魚。但因為發展商坐擁近一半的私人土地,因此無法進行復育或是保育的工作,令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而發展商計劃興建的骨灰龕場,因為環境評估一直遲遲沒有通過,而沙螺洞出現的人為破壞亦越來越多,例如鏟走農田上的植被,非泥傾倒泥頭,抽乾濕地,以至於荒廢農田種植油菜花,而油菜花田位置,以往也是螢火蟲出沒的位置。先不討論這一切是不是發展商的陰謀論,因為很明顯以一個骨灰龕位販售十萬港幣,而發展商計劃興建六十萬個骨灰龕位,這利益受得者非常明顯是發展商。而問題在於鄰近的生態被破壞,以至種植油菜花田時所使用的化學肥料流入溪流所造成的污染,現在這個重要的棲地相信也被毀了。

P7130390.JPG

  而最諷刺的是這片油菜花田種植人以假借宣揚環保,復耕荒田為名,實則卻是破壞棲地,藉機賺錢。而油菜花海更吸引了無數無知的香港人到此拜訪所謂的[仙境],他們不知道這片油菜花田的背後,卻是人類無比的貪婪,更不了解種植這些外來種植物和使用大量化學肥料,所導致生態多樣性單一化以及對溪流造成鹽化,酸化或是優養化所致的影響,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以自然為生的動植物,看完相關的報導後,讓我無比心痛,亦只能感嘆香港對於自然或是生態教育上,真的非常失敗。

  而以上的理由亦驅使我必須在生態完全被破壞前,我很希望能盡我的一分力去記錄或是讓更多人了解現今水生動植物正在面臨什麼樣的困境,但真的可恨的是:總總因素所致,我也未能很盡情投放時間於野外探索這一環,不論是學業上的限制,還是經濟上的困境,也無奈政府願意投放在田野工作的資源亦非常少,大部份進行田野工作的人,都是靠自己對生物的熱誠,興趣默默支撐著,一直賠錢在做的人也相當多,而我也是其中一個越做越窮的好例子。

P7130401.JPG

  而鬥魚其實似乎都不太怕人,每次在水底拍攝鰕虎或是溪魚時,牠們都會躲開人,而鬥魚倒是對我的存在感到非常好奇,也沒被驚嚇到,依然很自由自在的暢游與追遂,但這種個性我覺得倒是害了牠們,這樣更容易被捕撈。

P7130402.JPG

  躲在植物根裹的香港鬥魚,而香港鬥魚體色真的很普通,僅鰭部比較好看一點,而辨認的重點在於鰓蓋上的黑斑。

P7130403.JPG

要往前游的時候,會夾起所有鰭部,讓身體的阻力更低

P7130404.JPG

P7130410.JPG

P7130411.JPG

  香港鬥魚就生活在這種水流非常緩慢的環境中,但讓我訝異的是,我對鬥魚棲地的刻板印象是那種,腐植質豐富的黑水環境,但這次的發現,卻是顛翻了我的刻板印象,這裹腐植質含量不高,而且水質非常清晰,牠們的泡巢,我相信也是築於禾本科植物葉子沉下水的位置。

P7130416.JPG

  眾多魚類裹面,我覺得泳姿最優雅的,非鬥魚莫屬,在水中展旗的模樣,真的非常華麗,但可惜溪流裹的鬥魚不停的追逐,讓我還沒成功捕捉那展旗的感人的時刻。

P7130419.JPG

P7130420.JPG

P7130423.JPG

P7130429.JPG

不怕人的香港鬥魚,還對我的相機感到好奇。

P7130436.JPG

P7130438.JPG

續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