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黑水碼頭後,繼續開車~經過的地形都有點像沼澤的環境,好像說要找紫蝶( Barclaya motleyi ),紫蝶這水草,種植中高難度或比較經驗的玩家,才知道這是什麼,他某程度是一個惡魔級的水草,聽說在水中都不好種植,因為種植不久就會溶光光,這種高難度的水草,我相信香港販賣水草的店家,不論是價錢還是進缸不久就溶光光的問題,都不會引入販售。

  對於這種,種植不久就因為水質問題溶光光的水草,我覺得還是留在原生地吧......能親眼看見野外的族群已經算不錯了,後來似乎發現,用直接用黑土或泥碳土來種水上,能還讓他活著一段時間,但結果我們沒有找到紫蝶這水生植物,似找到一些睡蓮和茨藻,這應該是茨藻沒錯吧?因為我沒穿溪鞋的緣故,就只能遠距離拍攝,沒法好好分辨到底是什麼。

P8201393.JPG

草地上還長了數株豬籠草......馬來西亞的豬籠草真的有點多得,隨處可見的樣子......

P8201397.JPG

P8201398.JPG

  這到底是什麼品種?是最普通的奇異豬籠草( Nepenthes mirabilis )嗎?對於剛入門豬籠草世界的我,我真的無法去分辨太多品種,囧

P8201400.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好意思,因為剛朋友告知椒草的點不能外洩,只好把有椒草的內容和棲地環境照片都刪除了,Orz

  找不到紫蝶,只好再去下一個有椒草的地點。這個棲地的椒草都屬於河流型椒草,溯過水深到胯下的河水,找到一大叢長在樹蔭下的椒草,生長在很典型的砂質土裹,壯健的根莖,穩固的抓緊砂石,僅波浪型的葉子隨水流上下擺動,真的很美但不幸的是:這邊似乎也開始被挖土機推平,開始整治了,這邊的族群還能活多久?我不知道,只知道現在不拍,未來就再也拍不到了,這就是生態的悲歌,每一分每一刻都在世界各地重覆上演著。

  河床上倒塌的樹木,現在已經變成一些雨林植物的依附之處,而這株應該也是落檐屬( Schismatoglottis )的植物吧?

P8201496.JPG

  沾滿塵粉的葉子,我開始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葉子有這麼多泥粉?河水氾濫令植物被淹過嗎?還是其他原因?

P8201497.JPG

  落簷屬的植物,我只知道他的學名是( Schismatoglottis jipomii ),中文學名我完全找不到,我一直以很想買有關雨林植物的圖鑑,但遲遲未買原因也不外乎於:我沒錢......我一直有很多想執行的計劃,但最終沒落實的原因,也不外乎於金錢的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有些錯覺,覺得我有金主在背後支持著,但事實卻沒有,這一切都是吃自己或是靠朋友施抒的幫助,才能完成,我最近也因為資金的問題,我開始泛起把跑棲地的計劃短暫或永久暫停的念頭。

P8201500.JPG

( Schismatoglottis jipomii )他的新葉子中間呈黃綠色,外端綠色,老葉中間側呈綠色,外端深綠色。

P8201503.JPG

也有不少斑紋較狹窄的植株

P8201504.JPG

或是像油畫般的顏料在葉子上化開的植株個體

P8201514.JPG

P8201519.JPG

P8201523.JPG

小小的落檐屬植物

P8201531.JPG

P8201533.JPG

P8201535.JPG

P8201538.JPG

  再回去淺灘那邊拍優諾椒草,在林蔭下的水面拍照,因為採光不太好,而且水的混濁度真的太高,用TG4沒腳架的話,真的有點無法,只好硬要轉換成水底模式來拍攝,族群的數量沒到非常的龐大,這是旅程以來第三種看見的椒草,我不知道這裹的族群還能活多久,我能做的事情沒多少,只能一張接一張把這些野外的族群都記錄下來。

  時間差不多了,友人提醒我差不多要往下一個地點出發,我就回覆:好,等我一下,讓我再多拍幾張吧。就繼續默默拍椒草。我終於有找到生長在河床旁已經轉換成挺水葉的族群,即使已經轉換成挺水葉,但葉子上的凹凸紋理與葉緣的波浪型,依然保存著,而挺水葉的新葉更傾向棕紅色,非常的漂亮,在不同的角度,也因為光線的折射,產生不同的綠、棕綠和棕藍的色彩。

  友人說好像有看見鬥魚的蹤影,但也是因為我們沒抄網的緣故......所以無法撈起來看看,我其實對馬來西亞的魚類都不太熟悉,我也不確定馬來西亞的鬥魚是不是稱為:戰狗?但不管這裹的風景多麼的漂亮,但還是逃不過人類的魔掌......這就是最可悲的事情。

P8201625.JPG

  遠離河床的個體,葉子上的泥粉更少,更好看了。在市場上面,雨林植林似乎都傾向夾雜的顏色越多,變化變大的,越是受到收藏者的喜愛。

P8201628.JPG

  今天的最後一個點,再次尋找紫蝶( Barclaya motleyi ),這次穿越湖泊旁邊的草堆,走向幽黑的石灰岩山下,這是我第一次走在石灰岩的上面,石面都非常的鋒利尖銳,而樹盤也覆蓋在部些的石灰岩上,我無法想像到底這裹的土壤到底會不會因為石灰岩的影響而變鹼性,還是因為豐富的落葉所含的腐植質,依然能保持酸性?我不曉得了,但在場環境的幽暗得,只能開啟頭燈來照明眼前的路。

  看見依附在石灰岩的秋海棠( Begonia )時,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第一次種秋海棠,就是香港小學二年級時,那個康民署的一人一花計劃,這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計劃,每一年康民署都會採購一些賞花植物的幼苗,到小學裹分派給每一個小朋友,當時我拿到的是四季秋海棠( Begonia x semperflorens-cultorum ) ,而我們要把這盆花種植和定期記錄生長狀況,再自由決定要不要帶回學校裹,之後可能會看誰種得最漂亮而頒獎之類的。

  但往往一直家長們都被曲解了這個計劃的原意,大部份家長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功課,所以會刻意去花市裹買一盆已經種植成株,非常壯大的四季秋海棠回學校,或是當小苗死了就再花錢去買另一盆,當作繳功課用,但這都是錯誤的。因為這秋海棠才由幼苗種個幾個月還是半年就繳回學校,根本沒可能變到超壯大的好嗎?而且當中重點是,不論種活還是種死,我們都應該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老病死這回事,反思到底那一環出錯了?而非當作功課看待,像是我長大才發現,是因為施肥過多,令植物從成長到中株就被過多營養鹽搞死了,當然,那時候我也沒有刻意去買一盆去學校參賽,我覺得死了還是要花自己的零用錢買一盆,回學校參加比賽是很無聊的事情,我只會想到,下一次要怎樣種,才能把這盆秋海棠養活這問題,但當然種死植物後,我有好一陣子都不敢再種四季秋海棠就是了。

  而這幾年秋海棠又好像進入一個狂熱的狀態,我不曉得也是不是與辣椒榕狂熱後,雨林植物的流行有關啦,但我覺得真的非常合理的,因為這些秋海棠葉子的顏色都五彩繽紛,千變萬化,光是台灣原生種的海秋棠就已經超級漂亮了,而東南亞國家所產的,葉子在燈光不同角度照射時,更會閃亮或反射一些金屬的色彩,但礙於秋海棠真的太大顆,我不會想在宿舍裹種這東西......所以我一直都沒有收藏這些特別的海秋棠的習慣。

這算是比較小株的秋海棠,大小約成人手掌吧。

P8201639.JPG

  這一株葉面就是我剛所說的,會有金屬閃亮質感的一種,他反射的是粉綠或亮綠的質感,但光是葉子已經有成人手掌般的大小了......

P8201643.JPG

勉強能拍出一點點,我覺得這都要拍影片,才比較好展現他反射光源閃亮的一刻。

P8201648.JPG

  這株高度應該差不多半個人的身高吧......在宿舍種這東西?別開玩笑了,應該會被室友罵爆,雖然我已經租屋住外面了,但我還有很多東西要種喔,囧......

P8201650.JPG

  最終終於找到紫蝶( Barclaya motleyi )了,我看到的時候,內心是:啥?這就是紫蝶?跟我在圖鑑裹看到的,也差很多了吧?聽友人所說:這裹之前算是一個小沼澤,但最近應該都是乾了,我想了一想,看法沼澤型的植物,在轉移環境後,都滿容易整株溶光光......但真的很可惜,也是光源問題,很多拍紫蝶的照片,都糊了,而被我砍掉,勉強能看的,也只有這一張......

P8201640.JPG

  天色從開車到這裹時,已經開始慢慢轉黑,只好拍完這些就開始回程,去吃晚餐和睡覺了,這兩天都睡在沒有冷氣機的房間裹,雖然白天的東馬來西亞算是炎熱,但有開風扇就很涼爽了,入黑時即使不用開冷氣,但已經讓人能舒適得可以安穩入睡,我想大約是被植物包圍著,蒸發的水份幫助週遭的環境降溫,不像台灣與香港那嚴重的熱島效應,濕、熱、悶、焗得讓人無法呼吸。

續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