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裹,我真的覺得鰕虎部份拍太多了XD 只好把部份拍得普普的就砍掉吧!然後我也好像在水中拍得太忘我了,有點遺忘沒有潛水裝備的學長還在等我=_= 只好趕快拍完便去下一個點吧!
出發的那一個星期也在下雨,令水中清澈度沒有很高,但水流流動速度還好,所以近拍方面是還好的
走進綠溫蒂椒草( Cryptocoryne wendtii ''green'' )的點,這裹的雜草被清除過後,椒草的族群繁殖得更快了......
說真的我倒是不太願意在台灣看見溫蒂椒草,因為他是很強勢外來種,除之不盡,在泥巴/砂石裹殘留的根莖,重新長出葉子,有時候回想起有人在問能不能把水族箱的觀賞植物放到野外之類的問題,就覺得其實在生態教育方面真的很失敗啊......
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應該找到7-8種外來種水草吧? 我到現在也還沒有認真的去點算,而我也很想買林春吉先生的[台灣外來的水草世界]書藉,可惜到現在還是找不到,連台灣水生與濕地植物圖鑑下冊也還沒找到......這兩本書藉對我而言,是找水生植物提供方向和撰寫這些文章時提供重要參考資料的書藉之一
很壯大的一株,與此同時我也開始計劃找一天來清除這裹的族群,但先要找到願意收留者,每次拔外來種的時候,心裹都十分忐忑,因為我知道外來種是會壓迫到原生種的生存空間,但拔起來後就這樣把他們丟在水泥路上囇乾,又覺得就這樣令一個生命枉然,真叫人無奈喔
在小水溝裹找到輪藻科( Characeae )的水生植物
莖的節距偏長,但在查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站時,發現輪藻品種實在太多了,所以我也無法再仔細逐一對比去分辨種類
長得細密的鳳尾苔
鐵皇冠 ( Microsorum pteropus )
提燈蘚科(Mniaceae)的蘚苔
很可惜的是再訪這裹的時候,看來溪裹的水生植物也被除過草,所以找到的族群數量,相對暑假初到訪時少了許多,景觀也沒那麼精彩了
在拍照時,學長發現石頭中的溪蟹,我便把牠拍下來,可惜蟹真的不太好拍,很多照片也太糊就被我刪掉了
再轉移到去石龍尾的點~這次終於到他們的開花季節,終於能夠辨認品種了!!!再加上在網上找的資料,我推斷答案是:無果石龍尾( Limnophila sp. ),原本我以為這裹的群族是為無柄花石龍尾( Limnophila sessiliflora ),但當中的爭議是以林春吉先生的台灣水生與濕地植物圖鑑說中所指:這品種的野外群族分佈現況已達瀕危狀況,現剩的族群分佈地點也與我找到的地點相異,而且再三對比下,似乎花的部份色澤而言, 無柄花石龍尾呈現較深紫色,而無果石龍尾呈現淡紫色,所以我推估他是無果石龍尾( Limnophila sp. )。但以林春吉先生書藉所指:無果石龍尾為水族引入,屬於雜交物種,也意味和証實我之前所懷疑的:這裹的族群也是被人亂丟/刻意放養的......
一群無果石龍尾的挺水植株的花兒準備盛開
以前逛鄰近的水田時,看見水田中有類似青鱂魚( 稻田魚 )的東西,可惜我沒有準備撈網等的工具,只好這次再訪再帶工具撈撈看,而青鱂因為受農民濫用農藥毒害,加上大肚魚( 外來種 )引進野放作為食蚊魚,加上大肚魚對環境的耐受性高,而且青鱂魚雌性繁殖方式把卵掛在腹部,使魚卵變成大肚魚的食物來源之一,面對環境破壞和大肚魚壓迫的生存環境下,導致這隻可愛的魚在野外族群數量近乎滅絕,因此更令我希望能在野外拍/找到青鱂魚,雖然現在海大跟成大開始復育青鱂魚,但面對濫用農藥,棲地破壞及外來種入侵的環境問題,這些復育的青鱂魚又能不能在這克難的環境下生存和繁衍族群?
看著這堆魚,我卻有點疑惑,這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只好先捉回去再鑑定後,詢問朋友的意見後......這都是大肚魚......怎麼跟我在香港看見的大肚魚好像都不一樣耶,因為我在香港捉到的大肚魚,身的部份紋理比較明顯,而且腹部也有黑色的一點,所以香港跟台灣的大肚魚是兩個不同的品種?還是其他因素所致呢?
最後天色入黑,只好結束今天的行程了,但今天找到蔶藻對我而言卻是一個重大的警號,我也相信這裹還有有很多水生植物的分佈,所以我就決定大學生涯的四年裹,都把北海岸的地方逛一遍,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水生植物,把棲地拍攝和記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