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北季風開始吹拂下和農田休養生息,田中的生物開始逐漸回歸這片大地。所以我也漸漸把跑棲地的重心由湧泉,溪流改到北海岸的水田裹,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計劃是:我希望四年內能調查整個北海岸的水田,看看現在還能找到多少水生植物或是新的外來種,對我而言也是十分意義重大的事情。出發前的一天看著相機裹的記憶卡,原來不知不覺已經累積了一千多張照片了,只好半夜在整理和微修一下。
但是目前對北海岸水生植物的分佈,還是沒有概念,只好靠幸運,每次跑棲地選一條未走過的路線,用走的去慢慢找水生植物吧
傳說中稱為耶穌光的雲隙光
水田的倒映,這種田園景色在北海岸隨處可見
溝繁縷( Elatine triandra )
水馬齒 ( Callitriche verna ) ,兩種在水田裹常見的水生植物也回歸了!
小水流處也長了滿滿的青萍( Lemna aequinoctialis )
鹿角苔(Riccia fluitans )
水馬齒 ( Callitriche verna ) 葉型變化多端,在長濕潤的土壤生長時,節莖會變成較長
在水中時的沉水葉,葉型會變得細長
頂水後會變成浮水葉,但是他在台灣這亞熱帶地區生存,生長季節只有春冬兩季
大約走了6-7公里左右,沿途的水田也沒有發現什麼,心中無限的郁悶,不久在路旁看見水田裹黃色的小花,心中興奮起來,難道找到沉水生狸藻?結果:幹!是雜草,不慎右腳一滑,直插水中的泥巴……唉!賠了夫人又折兵了……但差不多日落西山時,在一處的茭白荀田有所發現。
鴨舌草的幼株,在幼苗成長階段都以沉水葉在水中生活
慢慢的葉型轉換,這株應該差不多要挺水了
是蔶藻( Blyxa ),估計是瘤果簀藻( Blyxa auberti )或有尾簀藻( Blyxa echinosperma )
生長筊白荀間的土壤裹,被泥巴埋沒著
小心翼翼的在筊白荀田間走動,不能令農作物有損毀,更要留意有沒有淺踏到腳下的水草
在水中的角度
寫這篇文寫時,才發現左邊好像有拍到牛毛顫( Eleocharis acicularis )
這篇的照片真的沒拍得超爛=_=......
走過筊白荀田間,少不免有超重的硫化物味道,硫化物是魚缸中不希望在底床積聚的東西,對生物有害,但不知道田裹硫化物的積聚對野外的水生植物影響大不大呢?
後記:
走過田間後滿腿和褲管也是泥巴,這幾個月我應該每個禮拜洗褲子跟鞋洗到很痛苦。這次再找到更多蔶藻群族分佈,對我來說是喜訊;這篇的照片真的不知道在拍什麼......原本是有不記錄在部落格的念頭,但是想到這是整個北海岸水生植物調查記錄而言,算是重要的一篇,所以只好硬著頭皮照樣寫吧,也希望之後拍的照片不要再糟糕成這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