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半年後,與水田裹的水生植物暫別,回歸野溪,雖然說這半年的計劃都會針對北部沿海溪流記錄迴游性的鰕虎,與此同時因為不小心誤入鴻門宴,要幫忙社團期末成果展覽的水族造景部份,向民眾介紹台灣的觀水魚及原生種魚流,而出發去某溪流採集生物。其他人用手抄網撈魚,而我就專注去拍攝溪流裹的照片就好了,因為我對捉魚的興趣真的不大,我比較喜歡用拍的。

  一如以往,也是處於爆著肝狀態,起床收拾跑野溪用的工具 也很如常發揮,雖然有帶TG4,但下水前檢查才發現我忘記帶記憶卡= =.....只慶幸手機裹有張容量超大的microSD,錢包裹亦有帶轉接卡,不致無功而返。

也是很常見的石賓光唇魚(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和馬口魚( Candidia barbata )

P4160001.JPG

底棲性的中華花鰍( Cobitis sinensis )

P4160003.JPG

P4160025.JPG

  明潭吻鰕虎( Rhinogobius Candidianus ),這個瀨區的明潭吻鰕虎不論是胸鰭,背鰭還是尾鰭也黃得非常鮮豔,體色也很漂亮

P4160009.JPG

P4160010.JPG

  如果我之前知道這個點的話,我就來這邊抓明潭吻鰕虎養在生態造景缸裹,最少不用進行八個月的培育來養出體色喔XD 

P4160011.JPG

P4160013.JPG

底棲性的明潭吻鰕虎,捕吃黑殼蝦的能力超級兇悍。

P4160014.JPG

P4160015.JPG

P4160016.JPG

華麗的轉身擺尾~

P4160019.JPG

P4160020.JPG

難得的拍攝到牠展旗張口的一刻,記憶中這行為是為了宣示主權驅趕其他雄性魚隻。

P4160022.JPG

轉去拍中華花鰍,牠也是底棲性的魚類,嘴巴是為了在覓食礫石間的食物演化而成。

P4160034.JPG

P4160042.JPG

四隻中華花鰍聚在一起,牠好像是獨居性的魚類,很喜愛在較柔軟的沙底,礫石鑽洞而居。

P4160049.JPG

右下角有一隻正在翻沙子裹的食物

P4160052.JPG

P4160055.JPG

P4160058.JPG

目測體長應該有10-13公分

P4160067.JPG

  再往前面平緩的瀨區拍照,這裹的有不少的平頜鱲( Zacco platypus ) 和石賓光唇魚(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就這樣看的話兩者外表也很相似,不過仔細一看前者體色藍綠色的淡紋,後者的理紋較黑,但長大後紋理會漸漸消失。

P4160071.JPG

P4160072.JPG

P4160077.JPG

P4160080.JPG

現在則是石賓光唇魚(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和馬口魚( Candidia barbata ) ,這樣有比較好辨認

P4160104.JPG

P4160139.JPG

P4160142.JPG

P4160143.JPG

P4160151.JPG

  外來種的吳郭魚( Oreochromis sp. ) ......原來剛入溪時,在水面上看見很大隻的魚就是牠,不過這倒也是不意外,台灣的淡水大型魚不多......有的話,大部份也是外來種,被人為放生,放養而出現在溪流裹......

P4160203.JPG

P4160208.JPG

  牠的可怕之處,除了沒有天敵而成為溪流中的霸主外,對環境污染度忍受性亦非常高,有時候在中高污染的溪流還是能看見吳郭魚的蹤影,當溪流出現吳郭魚的時候,也意味著:這條溪流的生態多樣性要被破壞了......

P4160213.JPG

P4160229.JPG

P4160234.JPG

  外來種的牠以食用魚引入台灣,更讓台灣成為養殖吳郭魚王國,但是當牠逸出溪流的時候,卻為台灣的生態帶來無比的災難,這到底是福還是禍?

P4160251.JPG

P4160263.JPG

  除了作為慈鯛科魚類的身份,讓牠有體型上的優勢外,以口孵的型式去把受精卵含在嘴巴裹,能提供一個很安全的環境給受精卵孵化成魚苗,免過被魚類攻擊的危險,也讓牠的族群不停的壯大,更成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名單的成員之一。

P4160264.JPG

P4160272.JPG

  不過最近倒是有喜訊的,就是吳郭魚的皮膚因為含水量高,而且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因此能取替人工皮,作為燒傷人士的敷料,也希望能通過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與動物權利團體的審查,為更多燙燒人士帶來更好的醫療用品吧。

P4160276.JPG

P4160277.JPG

  吳郭魚就先拍到這裹,上水看看同行的社團團員已經放棄用手抄網捉魚,改為在瀨區裹用魚竿釣魚,沒有面鏡在水裹捉魚,水流的波浪和太陽造成的反光,都導致觀賞效果不佳的,很多時候用網子去撈,魚已經跑掉,還是用釣的比較快,那我還是繼續在水裹拍照好了。

先拍中華花鰍~

P4160245.JPG

P4160288.JPG

P4160301.JPG

P4160307.JPG

  粗糙沼蝦( Macrobrachium asperulum ),很細長的螫,我印憶中牠是淡水沼蝦裹體型最大的一種,可惜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家裹的淡水魚蝦圖鑑疑似在搬屋途中遺失了......無法帶回來香港對照。

P4160291.JPG

P4160292.JPG

  短吻紅斑吻鰕虎(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 ,生活在山區的牠,一直以來也是我想要拍的目標之一,今天終於得償所願!有幸所野外看見牠,但這隻身體的斑紋紅,黑,白混雜在一起佔,看上來有點怪怪的,這可能是親緣關係所產地不同地區型的個體表現不同? 在網路上看到的個體身體也是長紅斑或夾雜一點白斑,出現黑斑倒是第一次看見。

P4160297.JPG

明潭吻鰕虎~

P4160298.JPG

P4160308.JPG

P4160309.JPG

臺灣纓口鰍( Crossostoma lacustre ) 的尾巴,牠正在石頭上刮吃藻類,久久也不願出面迎客

P4160300.JPG

終於拍到牠的盧山真面目,但拍糊了......殘念

P4160311.JPG

  歡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到中午十二點便整理離開,先去便當店吃午飯,再回到學校處理魚隻,而我就直接回宿舍洗澡和倒頭大睡,結束社團野採的旅程~

後記:

  真的很難得有一次會一行十多人去野外採集,不過倒是有好有壞,例如聚在同一區域活動時很容易把水底的沉積物揚起,導致水質混濁,因此我一直也處於脫隊狀況才能專注的拍魚。一直以來我也想組三至四人的小隊去溯溪拍魚,因為能互相照應,各人也有不同的專長項目,能找到生物的多樣性更豐富,也能確保不會太多人把魚嚇跑或把水質弄混濁,可惜一直也遲遲未有成功,除了理念的差異,或是時間相撞無法遷就而不成行,只好繼續做獨行俠去探索溪流吧,這真的叫人可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