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停課只好去潛水消耗時間,這次去補拍寡棘鰕虎( Redigobius bikolanus ) 的照片,大雨過後水流湍急,水位上升,水變微濁也成為了今天的拍照的挑戰,沒關係,這也無阻我下水拍魚的決心,這次穿上輕便式2mm的上身防寒衣便下水拍魚去~
相隔一段時間後鰕虎的幼魚也開始從海裹迴游到溪流,為這溪流的群族補充新丁,魚苗群居的壯觀叫人難忘,不過我倒是搞不清楚這是寡棘鰕虎還是台灣吻鰕虎。
先深入潭區去拍寡棘鰕虎的成魚
寡棘鰕虎身體的色澤與下方的砂子十分相似,形成一個很好的保護色。
牠們大多數也棲息在石塊,枯木或是枯葉之下。
寡棘鰕虎不像其他鰕虎那麼活潑好動,在游動的時候也是前進些小,大約3-4公分吧
拍了十五分鐘寡棘鰕虎的成魚後,便轉戰溪流出海口位置的瀨區,但假如水位突然暴漲,這流速誓必把我沖出海裹,讓我更膽戰心驚,專注拍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水位和混濁度有沒有改變。
長滿水棉的溪石,隨波逐流,這溪景有點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水有點混濁和流速太急
日本禿頭鯊( Sicyopterus japonicus ) 用腹部特化的吸盤吸附在石頭上來抵抗急流,在這急流環境下,我也希望自己有這子結構喔......吸在石頭,然後可以專注在拍照( 但相信如果真的演化成這樣,樣子會很可怕XD )
用手肘抵抗著強勁的急流和攀動,還是敵不過魚兒的靈敏,可惜我沒流線型的身體 ( 呃,自婊系列,梨型的身型我倒是有的...... )
裝鰻苗的日本禿頭鯊~
台灣吻鰕虎( Rhinogobius nagoyae formosanus ) 的母魚,不過未見那經典的寶藍色婚姻色
在拍日本禿頭鯊與台灣吻鰕虎時,看見一隻細長又幼的魚在水中扭動,獵人直覺告訴我:這東西一點也不簡單!
用相機拍了數張,便讓牠溜走了真可惜都還沒對焦清楚,嘖嘖嘖
回家再查圖鑑時才發現:幹!這是稀有種的海龍,但因為照片太糊,無法辨別品種......
日本禿頭鯊很愛躲在石縫裹,有時候會在沿海溪流的石縫間看見魚的尾巴,那就是日本禿頭鯊的尾巴了。
豐富的藻類是日本禿頭鯊的食物來源之一,不過這裹的藻比較多,是不是意示著這裹上游還有其他廢水排入,造致營養鹽過剩?
台灣吻鰕虎( Rhinogobius nagoyae formosanus )
那個具紅藍色斑紋的臉頰是牠最容易辨認的特徵
剛上溯回溪流的日本禿頭鯊,依然保持無色的狀態。
斑紋漸出的個體,能隱約看見鮮明的斑紋。
看來這隻台灣吻鰕虎的幼魚
在水裹檢查照片數量,發現寡棘鰕虎似乎拍太少了,只好再回到潭區拍攝
寡棘鰕虎也會出現在河口區棲息,不過台灣的河口地型多數也屬於淤泥型或沙洲型,雖然豐富的營養鹽孕育了不少奇豔的生物,但是水質太混濁,無法好好的拍攝,我也沒下水的意慾......這有點可惜了
寡棘鰕虎的特色除了砂色的魚鱗外,就是第一背鰭上方的紋色與基底黑藍色的點
這張可以清晰看見黑點中帶藍色。
也因為牠們不會暴衝,所以在拍攝過程中也很輕鬆,只要掌握到牠們游動的節奏就好。
後記:
難得一次會累到想吐,下雨過後水中的急流太強了,在水中與水流對抗花耗不少體力,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會找到海龍這生物,有機會要再來這裹三刷記錄~ 不過下一個連假,去台中跟朋友聚舊,沒下雨的話,便順道去台中或屏東拍水生植物,別浪費南下的車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