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友人問我要不要去宜蘭找水生植物?他前一天會開車北上聽講座,還會在北部多待一天。但他沒有很確實說幾點會到基隆,只說約早上,然後我就從半夜兩點打完GTV V後,開始在標棲地位置,直至凌晨四點才入睡,把鬧鐘設到九點響帶著半爆的肝入睡。直到九點起床看手機才發現友人八點多的時候,已經開車到我學校門口了=_=......這就是不同人對於早上定義的差別......也說明了:要約人還是把時間地點講清楚比較好,囧,我趕緊回覆電話後,再跑去梳洗拾裝備,便走雪山隧道往宜蘭出發。
與上次去宜蘭潛水拍日本禿頭鯊後,已經相隔八個月了,找水生植物的話更是相隔差不多一年半了,除了資金不容許我去宜蘭外,其餘問題就是:我沒車子 /機車,幹!所以這次除了重遊舊地看看以前漂亮的自然景色,和看以前發現的植物能否逃離人類的魔掌外,就是探索新的地方吧。
第一個地方先去找團扇蕨,但可惜的是:那地方已經被整了......所以我手上唯一個團扇蕨的棲地也就這樣滅了,只好改去找其他的水生植物,在這片水資源豐富的蘭陽平原,湧泉、水溝、溪流都使這裹誕生出無限生機,第一個地點先去google街景看到有水生植物的地方。
第一個地點是農田的溝溉溝,而水溝裹的都是馬來眼子菜( Potamogeton malaianus )
還沒長出來花~但好像有看過哪邊po文說,宜蘭和花蓮之間馬來眼子藻的親緣關係在於,宜蘭的個體花序比較細長,而花蓮的花序就比較短小。
這個族群大約長1.5米左右,隨波遂流的擺動著。
近拍葉子的細節
葉子的特寫也很好看,有點像是網草的紋路,但也屬於那種野外觀賞就可,草缸種植則免的水草~馬來眼子菜在人為環境下種植,不會好看得去那裹。
我在這裹有用抄網去撈鰕虎,撈到一隻體型很細小的鰕虎,沒有任何的體色,所以我也無法判斷到底是那一種,還有看見數隻像是吳郭魚的慈鯛科魚類。
之後再往下一個地點找,同樣是在google 街景裹找到,但屬於比較大型的水圳,這種環境水流非常的急,水深大約到小腿左右吧,下雨起來,會是很危險的地方,這種環境比較常能找到些葉子呈流線型的水生植物,像是苦草,眼子菜,水蘊草等等。
第一個就先找到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 了.......
隨便把苦草的葉子弄斷一片,他的長度就約60cm,比鄉民的30分公還多出一倍呢!
還有少數族群的龍鬚草( Potamogeton pectinatus ),相對苦草和馬來眼子菜來說,龍鬚草在這個棲地就佔那一小處的位置,後來被苦草趕盡殺絕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許早晚有一天會在這條水圳中會消失吧。
馬來眼子菜都是一整片佔據了水圳的左半邊
而苦草佔據了右半邊
龍鬚草只能在苦草間求存,但早晚還是逃不過被苦草掩蓋的命運吧。
冷到起霧的鏡頭......
再開車下一個點走,這個地點純粹是我亂猜有可能有水生植物的地方,但沒想到能發現到的物種也算滿多的,有原生種,也有不少的外來種。
像是青萍( Lemna aequinoctialis ),日本滿江紅( Azolla japonica ),龍骨瓣莕菜( Nymphoides hydrophylla ) 和水蘭( Vallisneria natans )
還有一些石龍尾,我還以為這是無果石龍尾( Limnophila sp. ),但友人說他有找到果莢,那看來就不是無果石龍尾了,我在宜蘭地區大約找到石龍尾三次,但每一次看到的都是沉水葉,完全沒辦法很快速的辨種,所以他們的身世到底是什麼?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個謎底。
大萍( Pistia Stratiotes ),水蘊草( Egeria densa )和不知名的植物,他外型有點像觀賞水族市場稱為小海帆的阿根廷皇冠草( Echinodorus argentinensis ),這堆都是外來種......
能很明顯的看出小海帆的葉型,看來連這東西也逸出野外或是有人刻意亂丟到野外了......
金魚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金魚藻這東西好像不太常見,我在野外看見的次數只有約二次到三次左右吧。
漂浮著的石龍尾,這裹的地理都是那種爛泥石,在水裹走到時總會揚起不少的粉塵,讓水變得霧霧的。
龍骨瓣莕菜也是其中一種能食用的水草,在菜市場被稱為水蓮販售,主要是吃用他的葉莖,葉莖非常的爽脆,但千萬不能煮過頭,不然會變軟趴趴沒口感,也不適宜存放太久,不然都會乾掉。
一整片的苦草,我不曉得是否前幾天雨一直下,水才這麼的混濁,不然水質比較清晰時,照片會好看多了。
這個我之前好像有種過,但就一時之間說不出他的名字。
我開始覺得不太對勁,怎麼龍骨瓣莕菜會長在宜蘭?他不是屬於南部的物種嗎?我感覺這也是人為丟亂以致在宜蘭出現。
各種外來種......
還有香香草( Hydrocotyle leucocephala ).......香香草也算是宜蘭非常常見的外來種.......擴散速度非常可怕。
宜蘭某程度能說是外來種之鄉......當然主因不礙於水流相連的溪流、水圳、湧泉或是灌溉溝非常發達,只要上游出現這些物種,中下游也必然遭殃。但我真的不曉得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物種?到時是人為亂丟?還是草場逸出的?
水底拍一張,但水混濁成這樣子,也沒什麼好拍的,當時我有在苦草葉間撈到不少的斑紋新米蝦( Neocaridina ketagalan ),但斑紋還不算非常的明顯或粗獷。
一整片的香香草......
啊!我想起了,這是水族稱為:斯必蘭的光葉水菊( 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 ),光葉水菊這植物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非常的大,因為他是一種蜜源植物,會吸引不少蝴蝶為之瘋狂,但問題在於:當這些牖蝶吸食過光葉水菊的蜜源後,會像是上癮般,然後對其他植物的花蜜沒有興趣,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大自然裹有很多植物都要靠這些昆蟲作為媒介,幫助進行植物間的有性繁殖,當光葉水菊逸出野外後,大部份蝴蝶不再吸食其他植物的花蜜時,無法為他們授粉結果,這將會為生態帶來嚴重的破壞。而說蝴蝶吸食過光葉水菊的花蜜後,反應會變得遲頓,這個我就不曉得是不是真的了。
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所謂的生態池,生態教學園會種植光葉水菊來吸引蝴蝶,這個我真的覺得超有病......所謂的生態池,設計整個只為了景觀好看,完全一點也不生態,裹面的物種也跟原生種無關,更運用了不少容易擴散的外來種,建了生態池後也完全不聘人去顧,所以到底是在???每次看到這種所謂的生態池就生氣了,但偏偏管理層就是最喜歡這種。
長錯地方的龍骨瓣莕菜,不然我在南部地區拍到這種的話,我會比較高興。
龍骨瓣莕菜的花。
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