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南下高雄逛完水族展和探索棲地後,我採集了一些原生種的小花石龍尾( Limnophila Stipata )回家種植,很可惜的是:我到最後還是沒有找到屏東石龍尾( Limnophila sp. ),因為我那台號稱防水的$ony Z5P手機泡水壞掉,在沒有Google地圖領航下,人生路不熟的我無法再去探索其他的地方,只能抱著極大的遺憾回到北部。小花石龍尾經過一段時間的種植後,似乎在魚缸散播了他的種子,黑土裹有些植物的幼苗開始長出。
左邊的種子是Ludwigia 水丁香屬的植物,我忘記當時為什麼要把它丟進水裹,反正我做事向來都沒什麼邏輯可言......有時純粹貪好玩的,而右邊就是小花石龍尾的幼苗。
友人贈送的菲露椒草( Cryptocoryne Ferruginea ),這種椒草我在網上看過數次,但真正擁有他卻是第一次,菲露椒草迷人之處在於其葉面粉紅色的金澤色澤,但似乎在沉水的過程會漸漸消退,或是變得不明顯,而椒草剛入缸的處理方式,就是讓他在水面上飄浮,這招是一位水族店的朋友所教授,而原理好像是讓椒草適應水質還是避免傷害到根系,而影響後續的存活率。
紫竹調,屬於Poaceae禾本科下的植物,他是水生植物,但只有挺水葉,卻一直被當作可沉水生植物來種植。
賣點大約在於:在強光下其葉子會產生紫色的色彩,但造景上的實用性不高。
最能讓我引以為傲的圓葉節節菜( Rotala rotundifolia ),這色彩真的很棒~
漸漸從幼苗長大的小花石龍尾,我印像中當時都是採集水中葉來保種,到這裹可能各位能會有疑問,石龍尾不是都在水上才能開花嗎?怎麼水中葉也會有種子?其實大部份水生植物的花都會長出水面,透過風力、昆蟲等進行授粉,但有些水生植物的繁殖機制很有趣,他們因環境所限制,因此花苞雄蕊與雌蕊會在水中閉鎖授粉,結合種子,而小花石龍尾是其中一種可以利用閉鎖授粉的水生植物,相信我是意外採集到利用閉鎖授粉繁殖而擁有種子的植株,意外的在魚缸裹開枝散葉。
正港的水草種子繁殖而出的小花石龍尾,之前我也有寫過一篇有關水草種子的文章,當中一直強調「其實水草種子很多都非常幼細,水草場不可能會耗這麼多人力和時間待水草結種子然後再收割,一般都會以無性繁殖方式來繁殖水草來供給需求龐大的觀賞水族市場。」
也是野採樣本時意外攜帶到種子回來的瘤果簀藻( Blyxa auberti ) ,但我印象中最近那次我沒把瘤果簀藻種在這個1呎小缸喔,所以這可能是去年的種子了,只是剛好環境適合又重新長出來。
從建國花市中購買回來的絲葉石龍尾(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當初攤販老板說這是桃園石龍尾,我以為這麼好康找到野外接近或已經滅絕的桃園石龍尾( Limnophila taoyuanensis ),但經過挺水葉開花後,就確定是同為接近滅絕的絲葉石龍尾,也好最少也收集了一種已經難以再找到的石龍尾,而在國境之南的旅程後,我在野外看見一整片的石龍尾後,我深深愛上Limnophila 石龍尾屬的植物,我是計劃把台灣所有原生種的石龍尾都採集和拍照記攝,並在水中種植看看他們的沉水葉長怎樣,並宣揚原生種石龍尾的美。
像是絲葉石龍尾,我覺得就比觀賞水族種的無果石龍尾( Limnophila sp. )漂亮了,擁有著細長的葉子也較矮小。而無果石龍尾的身世依然是一個謎團,到底他是何種石龍尾雜交下的產物?因為雜交的關係,導致其出現生殖隔絕,能開花但無法結果,卻在北海岸落地歸根,到底是自然的產物還是人為的散播?這個真的無法得知。
小花石龍尾在人為環境種植下已經不如野外的族群漂亮,但個人認為還是有收藏的價值。
後記:
論到台灣的原生種水生植物,其實非常多,也有不少被我們應用在水草造景上,像是圓葉節節菜、瓦氏節節菜、黃松尾、小穀精等等,當中我覺得繼節節菜屬後,石龍尾屬是最經典的水生植物之一,而在經營野外水生動植物記錄後,我一直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他們和看見台灣原生種之美,繼而了解他們正在面臨什麼樣的困境,之後有機會的話,再分享更多台灣原生種水草的種植照片給各位觀賞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