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我所標記的東北角棲地裹,我只有在其中一條溪流中發現紫身枝牙鰕虎,而且那個點是友人供給才發現到,今天再訪其中一個長期追蹤的點。會持續追蹤這個點原因,除了風景說是比較像樣的天然野溪該有的樣子外,就是發現了不同流域生物個體差異,像是只有臉頰泛藍的黑鰭枝牙鰕虎以及白鰭型的明潭吻鰕虎,不單止第一背鰭,背、腹鰭均白,但尾巴又很正常的呈現黃色末端,這讓我有理由持續來這邊追蹤。

陸寄居蟹屬( Coenobita sp. ),認蟹不是我強項,待高手辨種吧。

P4213027.JPG

  臺灣吻鰕虎( Rhinogobius formosanus )的母魚,我發現沿海溪流環境有點像是海洋,每年當水溫回暖時溪流裹的水棉都特別多,有可能是溪流裹營養鹽變多的緣故嗎?因為在其餘季節中,同一溪流裹很少看見水棉,而且這個時段又剛好是一些洄游性物種仔魚回家的時候,這可為牠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源。

P4213030.JPG

豐水期的溪裹水位較深,讓我不容易下潛拍照,從俯視角度就能看到臺灣吻鰕虎的公魚體色多端。

P4213033.JPG

P4213037.JPG

P4213053.JPG

周大哥好像有說過臺灣吻鰕虎只有在東北角裹比較優勢,其他地方的數量都不多。

P4213062.JPG

P4213067.JPG

溪流裹的素食者-日本禿頭鯊( Sicyopterus japonicus ),每年都有不少變成吻仔魚之一被吃掉。

P4213040.JPG

這些都是小朋友的size,背鰭的顏色也沒出來。

P4213050.JPG

我所說只有臉頰泛藍的黑鰭枝牙鰕虎,體色雖然是橘色型的,卻擁有黑色型的第一背鰭,很特別。

P4213051.JPG

  去年9-10月到訪時,這種表現型的黑鰭枝牙鰕虎最少有3-4隻,但現在只看見1隻,那時候我只有拍照,卻沒有拍影片記錄,真是可惜。

P4213057.JPG

  今年這條溪流似乎加入了一位新成員,是剛從海洋裹上溯回溪流的紫身枝牙鰕虎( Stiphodon atropurpureus ),雖然前個禮拜曾到訪這邊,但我卻沒有看見黑鰭枝牙鰕虎,長遠追蹤下也未曾在這裹看見過黑身枝牙鰕虎的身影,或許是季節到了,洄游性物種經歷長遠的旅途後,終於回家了。溪流裹滿滿的藻華與日本禿頭鯊的幼魚,發情中產生婚姻色的台灣吻鰕虎在我眼前追逐,身體全黑但呈一條直線金屬色紋的紫身枝牙鰕虎也從我眼前游過。

P4213091.JPG

P4213093.JPG

P4213097.JPG

  初生之犢不畏虎,這隻紫身枝牙鰕虎似乎不怕人,縱使我只有距離30公分距離下,也乖乖停在原位讓我拍。

P4213099.JPG

P4213101.JPG

P4213106.JPG

  光線照射角度不同,枝牙鰕虎的體色也隨著變化,既然我想拍的特定表現型的黑鰭枝牙鰕虎數量不如以往,那今天專注在拍這隻隨便讓人拍的紫身枝牙鰕虎吧。

P4213114.JPG

P4213116.JPG

顏色再變~

P4213117.JPG

P4213118.JPG

  其實我非常好奇,到底洄游性幼魚隨水流降海成長後,牠會記得自己的出生地嗎?當時機適當的時候再上溯回去,不然很難解釋為何這區的黑鰭枝牙鰕虎的公魚都同一個樣,但這樣長久被侷限的基因交流(算是近親繁殖嗎?),會不會令魚隻更容易產生病變?這都是我內心的疑問,但似乎短期內都不會得出答案。

P4213122.JPG

P4213125.JPG

P4213129.JPG

  原本說好今年把跑棲地計劃都專注在水田裹,但可惜還是礙於要把社辦的生態造景缸弄出來,要下水取靈感、素材和捉初級性魚類,或許7月回去前,會再排一個長假期來記得夏天的水田水生植物日誌吧。

P4213145.JPG

P4213148.JPG

這次都有拍到覺得不錯看的照片,我應該會再去二刷,只希望下次再訪時,美麗的溪中精靈都還在吧。

P4213152.JPG

P4213155.JPG

P4213156.JPG

P4213169.JPG

後記:

  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在FB社團裹大規模商業捕捉洄游性鰕虎的賣家越來越多,看來我一定要寫一篇指出洄游性生物面臨的問題、呼籲不要養無法人工繁殖的洄游性生物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