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五年後,再次踏上東北區的山路,這次要尋找的是:山林裹的植物陷阱-寬葉毛顫苔( Drosera burmannii ) 。來一個老人回顧當年,大約國中三年級剛跳食蟲植物坑的時候,每天下課後就在網路查找食蟲植物的資料和照片,看著照片中的毛顫苔,葉子上腺毛分泌的水珠(消化酶),在陽光照射下更閃亮剔透,Sundews這拉丁文別稱,他們更當之無愧。也慶幸當年有在野外看過,可惜因為隨學校山藝隊登山的原故,不能隨心所慾,拍到我爽為止,只好五年後的今天,再戰一遍吧!
往山路經過農村時,沿岸也是紅樹林,圖中的是:红茄苳( Rhizophora mucronata ),而紅樹林名字的來由是因為這裹的樹木含有豐富的單寧,當單寧氧化後會呈現紅竭色,因此木色大多數也是呈現紅色,記憶中也是以前使用的染料來源之一,不過今天重點不是他,簡略描過就好。
一片濕地與荒廢的小屋
水丁香/毛草龍( Ludwigia octovalvis )
一整片的蘆葦草海,再向外走,就是海水了
水中有數隻小魚於上層暢游,可惜這次走山路為主,沒有帶抄網撈撈看,搞不好會是弓背青鱂魚( Oryzias curvinotus ) ,不過香港的弓背青鱂魚也是狀況滿慘的魚種,同樣面對外來種孔雀魚和大肚魚的入侵,這兩魚種也是貪食之徒,青鱂魚腹部掛的蛋淪為牠們的美食,令成功孵化的幼魚不多,再面對野外環境的自然淘汰,最終能變成魚的弓背青鱂魚也不多了,族群也從而衰落。
香港也有銅錢草( Hydrocotyle vulgaris )這園藝作物逸出野外的問題,粉綠狐尾藻( Myriophyllum aquaticum )更是不用說了,嘆氣
忘了是什麼植物,剛好路過看見就拍下來了~
正常踏入山徑,這有種隱世仙境入口的感覺
走了大約200米,往旁邊的山坡一看!找到寬葉毛顫苔( Drosera burmannii ) 了!拍完可以直接回頭走,呵呵,當然不,旅程總是要有始有終才行呢!搞不好,也會遇上不少的驚喜。
在這貧瘠的山田生長,張開密麻的腺毛來捕捉昆蟲,他們的奇特,使我更著迷,如今相隔五年之長,再一次在野外看見,心中的感想是重遇友人的驚喜?還是有如當初對大自然奧妙的驚嘆?我不知道,只知道躺在地上,一張接一張的把眼前的驚喜記錄下來。
寬葉毛顫苔旁邊也能發現到紅紅的寬苞毛顫苔( Drosera spatulata ),形成紅綠色的對比
如果就這樣俯視根本看不見毛顫苔喔XD 而且一般而言登山者應該也沒有閒情雅興去觀賞山徑旁的蕨類植物吧?但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被發掘的。
寬葉毛顫苔葉端外側細長的腺毛讓他葉子變得更敏感,當有獵物走上這黏液陷阱時,他有可能會把被黏的獵物捲起,讓獵物無法逃脫,直到昆蟲的蛋白質都被消化酶消化後,就會慢慢放開
而寬苞毛顫苔的話,我自己的觀察是:捕獲昆蟲後捲葉子包覆獵物的狀況不常出現,也不太明顯
寬苞毛顫苔相對寬葉毛顫苔而言,在香港野外分佈地點更廣,反而寬葉毛顫苔似乎需要某些地理環境才會出現,所以這邊的山徑會是找寬葉毛顫苔的首選
躺在地上拍了這麼久,真慶幸沒有人經過這條山徑喔,不然會覺得我怪怪的吧?這倒也好,最少我能拍到爽喔~補償五年前的遺憾
躺下的角度~沒錯,就是這裹了,換個角度能看到的更多,這不論用在野外還是人生上,也很合用~
再來滿地的毛顫苔~喜歡食蟲植物的朋友,在野外看到這種應該跟我一樣也會超興奮!不過野外的東西就留給大自然吧~別貪一時之快,野採他們。
往高處的山徑走蕨類植物等掩護物越少,讓這裹的寬葉毛顫苔更接受更多的光照更通紅
我是昆蟲看到這水汪汪的植物也想自投羅網(誤
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