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腳 蕨蔭下青綠色的寬葉毛顫苔( Drosera burmannii )相比,我比較喜歡紅色的~紅色比較鮮豔奪目
不過寬葉毛顫苔有分綠色型與紅色型,差異在在強光下,綠色型葉子會保持綠色,腺毛會轉紅,而紅色型則是強光下全株轉紅,不過這邊的都以紅色型為主要族群。
我的觀察中,寬葉毛顫苔在香港的棲地環境,主要生長在砂質含量較高的土壤中,而寬葉毛顫苔則是腐植質土為主
在香港要找到寬葉毛顫苔相對的容易喔~而台灣則因為棲地被破壞或是污染等等,除了在某幾個有名的濕地外,就較難找到了
開了花柱的寬葉毛顫苔,一年生的他們開花結果後,便是他們生命的終點,再由種子慢慢長大成株,完成生命的循環。
族群之美
已經拍到心滿意足了,便繼續出發趕路程吧!
經過一處石橋時,發現下方是溪澗,當初標路線時沒有留意到,只帶輕便的裝束登山,不過也下去看看吧,香港野外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溪澗的部份,有水源便有生命的出處。在石縫間找到濕地狸藻( Utricularia uliginosa ),目前為止在香港跑溪澗的經驗而言,看來繼兩裂狸藻( Utricularia bifida )後,數量最多的就是濕地狸藻了
三層花~聽說濕度會影響花的層數,濕度越高,花的層數便越多~但最高應該只到3-4層,在野外看見狸藻的花,大多數以單層為主了,長到三層高的滿罕見的!
華南穀精草( Eriocaulon sexangulare )
山壁上滿滿的白髮蘚屬( Leucobryum )的蘚苔,但此處沒有濕潤的土壤或是細流,因為蘚苔的狀況顯得較為枯乾。
這種環境以及水流速度緩慢,應為香港鬥魚很好的棲地之一,但詭異的是:這裹靜如死水,水裹完全沒有發現任何動物
兩裂狸藻( Utricularia bifida ),溪澗的常客,可惜TG4的焦距不好控,沒對焦在花海,不然也是滿壯觀的
那時候覺得這裹有位穿紅色衣服的女生站在溪澗中間,應該滿好看的( Youtube裹有村架純代言的SK-II廣告看太多 ),不過現實生活發生這種的話,我應該會被嚇跑了,在山林上不會有這種豔遇,縱使有我也只會覺得毛毛的。
終於拍到較清晰的花了,狸藻別稱又叫挖耳草,因為他的花外型有點像清潔耳垢的工具,因此又名挖耳草,最左邊那朵花的角度超像!
這邊也是讓人滿郁悶的,雖然有不錯的潭/瀆區的風景,而且兩旁的岩石也很大顆,方便在沒帶溪鞋的情況上溯,但是水裹沒有生物喔,而且估計下切溪澗的中游位置發現的物種會與上游重疊,所以不知道該結束回到山路,還是繼續。
濕地狸藻的沉水葉,暫時我辨別是水中的狸藻是濕地狸藻還是兩裂狸藻沉水葉的方法,除了花以外,就是辨別葉子的大小,寬度,兩裂狸藻的沉水葉較為尖細,而濕地狸藻沉水葉則為寬長。
溪澗畔邊漂亮的華南穀精草~
一大叢生長在濕潤滴水處的菲律賓穀精草( Eriocaulon truncatum )
葉子已經傾向沉水葉,感覺種植在水草缸前景也是不錯的選擇,有機會再馴化試試看。
土壤的面層也長了不少Riccardia 片葉蘚屬的蘚苔,野外的找到的Riccardia屬都長得滿漂亮的,跟種植在草缸裹形成的層次感相比是不同的風味。
上溯到這裹發現的物種也重疊,族群也越來越少了,便決定回頭走了,而且這次重點也不是溪澗,有機會再從下游上溯吧!
回到撤退點時經過的紅樹林
後記:
到目前為止,香港的食蟲植物我還差三種狸藻(Utricularia)和兩種毛顫苔(Drosera),我便成功全都找到和記錄下來了。當中長葉毛顫苔(Drosera indica)根據文獻在香港島有族群分佈,相關適合生長的環境,地理位置,心裹略有分數,待夏臨之時,便到訪探索,來看看我的判斷又是否準確吧!而 光萼毛顫苔(Drosera peltata)已經確定分佈地點,只是不知道身體膝蓋舊患能不能支撐崎嶇的路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