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往沿海地區的平原,那邊的地質有點像是二氧化矽所組成的細砂,烈日當空、沒有河流和荗盛的樹蔭環境下,表土乾燥無比,但意外的是:豬籠草就在這種環境之下頑強的生存著,大約是生命總有自己的出路吧?滿地的豬籠草讓我興奮無比,真的很羨慕馬來西亞有這些豬籠草的棲地,能在有生之年到訪這棲地,真的不枉此生。
友人說這個也是水生植物,但我忘記當時他跟我說,這植物是什麼名字了。
葉子的部份似乎都枯乾了,只有花的近照
準備進入這個平原,大哥說平原這種地型真的都要跟貼,因為在山裹還比較能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往高處還是低處走,而在平原環境人會比較沒方向感,如果脫隊的話更容易找不到人,所以如果沒看見人的話,一定要大叫同伴的名字,靠他們回應的聲音來判辨雙方位置。
才進入平原不久就冒經汗流滿臉,我沒意料會去這樣的砂質平原,沒有準備防曬液或是長袖衣物,只有一頂漁夫帽來幫忙擋下太陽的毒辣。
松樹上的附生植物,這是樹蘿蔔?
宏高的松樹,針葉狀的葉子與葉子厚角質層和葉子上蠟面結構能減少植株體內水份的流失,讓他們能適應這種乾燥的環境,我記憶中之前看貝爺野外求生的影片時,他也有說到松樹皮裹有一些油脂,是很好的助燃物。
樹蘿蔔?查找資料時,樹蘿蔔屬( Agapetes ) 約有80種,但此種與剛剛那種屬於何種?我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但他附生在松木的樹幹上,外殼摸起來也很多尖銳的細刺和木屬化。
螞蟻丘?經歷昨天被螞蟻咬完一事,今天身上如果有螞蟻的話,我一定要趕快撥走,不然被咬到會痛5-7分鐘。
從松樹樹冠間看見頭頂上的太陽,覺得很有意景就拍攝下來了,但不要太長時間拿相機鏡頭對著感光元件,不然還滿傷的。
咦!這個超熟眼,這不會是山棯( Rhodomyrtus tomentosa ) 吧?
到目前為止,還沒看見豬籠草
樹蘿蔔真的好多喔,一顆樹最少也能找到4-5顆以上,而且仔細觀察會有很多螞蟻在樹蘿蔔附近活動,牠們之間是否存生一些共生的關係?
這趟旅程到寫這篇文章時,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當初友人跟我說這是什麼品種的豬籠草的事,我都忘記得一乾二淨了,而且豬籠草我也沒懂多少,只好在FB食蟲植物的群組裹向大神們求助,真的很感謝幫忙辨種的同好~
今天第一顆看見的豬籠草-小豬籠草( Nepenthes gracilis )
我自己查找資料時,還誤以為這是翼狀豬籠草,所以還是讓專業的來辨種比較好......
這叢小豬籠草就掛在斷掉的松樹上,往上攀長
滿地的小豬籠草......這是長在地上的幼株,在這個平原裹走的時候,除了要四處看有沒有別種豬籠草外,還要僅慎的看著腳下,擔心沒看路的話,就會踐踏在這些小豬籠草之上。
萊佛士豬籠草( Nepenthes rafflesiana ) ,原本我以為這並不是萊佛士,而是別種的豬籠草,但原來這型態是他的上位籠
上位籠的近照
萊佛士豬籠草的下位籠
同樣是萊佛士豬籠草,瓶子的顏色略有差異,我還以為這是不同種的豬籠草......
同樣是小豬籠草( Nepenthes gracilis ) ,豬籠草的玩味性真的是在食蟲植物裹最大的一種,光是同一個區域已經有這麼多不同顏色差的個體......難怪這麼多人會跳進豬籠草的坑裹。
找到另一株擁有紫紅色籠子的小豬籠草
依然能在樹上找到不少的樹蘿蔔。
友人叫我留意有沒有三種顏色的佛萊士,他之前來這邊時有看見有一顆籠子有三種顏色的佛萊士,但不管我怎麼找,也只找到兩種顏色的。
數量多得可怕的小豬籠草,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這句話套用到現在,我會說這邊三步一小豬,五步一佛萊來士來形容這邊豬籠草的族群數量
在這種炎熱和乾燥的地方也能找到蘭花?
漂亮的籠唇
開始找到一叢成株的小豬籠草,密密集集的豬籠包圍著植株,真的很好看,而且鄰近也有不少的蟻丘,應該能給這裹的豬籠草穩定的氮源供應吧?
一整串勾掛在樹木上萊佛士上位籠,但可能已經乾枯了,對於豬籠草玩家來說,有些人會收集乾枯的籠子去製作標本儲存,但我滿好奇豬籠草有沒有辦法把籠子的標本保持原有色彩呢?
已經爆開的果莢~種子絲隨風散落,落地生根,再變成一株豬籠草~
奇異豬籠草( Nepenthes mirabilis ),奇異豬籠草之前我在香港有拍過,但我看不出兩個不同產區有什麼很細微的差異,果然豬籠草都不是我懂的範圍
同樣是已爆開的種子莢~能茫茫豬海中,遇到相同時間開花的雄株,也是一種緣份。野外族群漂亮之處都在於基因多樣性的豐富
遠處依然能看見樹頂上掛滿了豬籠草的籠子,野外的豬籠草就這樣依附著樹木不停往上攀爬,在人工環境下培育的,長到一定程度就要修剪,再把剪下來的莖再扦插培育成新的一株,以免被強風吹倒或是根系無法支撐其重量。
瓶子更寬大,真的可惜無法近拍這上位籠
差不多要離開了,只好在最後的時間裹,再趕緊拍一拍吧,今天能看見這麼多的豬籠草真的讓人異常興奮,也不難怪馬來西亞人會說後山都長滿豬籠草,這次也開啟了我日後跳入豬籠草坑裹大門。
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