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在疫情這些年居家防疫的時候幹了什麼?我想大約是:我把所有中文、英語、日文的水草圖鑑從以往到現在的資料名錄都建檔起來,有時候除了方便打文章時能直接Ctrl+F 來搜尋,把學名key 下去節省不少時間之外,這也是一個宏願,我想要把所有資訊進行檢視和整理,為什麼我要一直收集舊的書藉和看這麼多資料?當中的意義在於,假如我想要把水草在現在市場俗稱的由來、演變或學名被正名的脈絡,要清晰、有條理地整理出來,那我必須足夠的資料可以參考,也必須具備判斷資料可信性的能力。
雖然說現今資訊發達,有不少資料可以從網路上找到,不過現今也是水草圈資訊最封閉的時代。以紙本資訊而言,最後一本以中文出版的水草圖鑑,我想已經是00年代左右的事情,也有不少已經絕版了,只剩少量庫存遺留在水族館塵閉的雜誌書架上,即便現今有出版社會把日文圖鑑翻譯成中譯版,但礙於譯者可能不是圈內人,水草俗名的翻譯多少有無法避免失誤的狀況。網路資訊更是因為論壇沒落而找不到以往的資料,現今具備鑑定能力的草友,我想不少已經神隱了,隨著水草種類越來越繁多,錯誤資訊的延用等因素驅使,要尋找到正確資訊有一定的門檻。
弄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嗎?對我來說,好像真的沒有,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不會為我帶好什麼好處或收益,坦白說,我也不靠這個來吃飯,單純我喜歡水草,我想為這個圈子貢獻些什麼,所以我做了。但對水草圈倒是好處不少,像是:
1. 正確學名能尋找更多水草背景,相關原生地及人工種植資訊,有利國際間水草交流。
2.假設要重振"水草王國"之名,我想必須讓這個產業升級,專業化,正確名字與俗名就很重要,像是向外國輸出時,需要向當地檢疫局提供名錄,除了有沒有潛在危害疾病或寄生蟲外,水草學名正不正確也相當重要
3.觀察有沒有危害生態的物種被引進以及防治相關。ex:光冠水菊、溫蒂椒草、粉綠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對臺灣原生物種極具威脅性,也已經在臺灣落地生根,有不少族群。
目前想到的大約這些,而言不要讓自己也成為錯誤資訊傳遞也很重要,所以後續資料我也會不斷的反覆驗正以及修正,共透過種植每一款市場上仍流通的水生植物,記錄其葉子沉水與挺水之型態差異、植株生理結構(花、根等等)。